上世纪90年代,是成都飞速发展的阶段,在这10年里,双流机场成为国际口岸机场,四川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通车,丰田公司在中国首家整车合资企业落地成都,府南河完成全面综合整治,并荣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1996年版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成都城市性质为“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强调中心城区东郊工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提出城市向东向南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成都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典型代表之一。高新区建设的巨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当年“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发展方针,高新区的提档升级,为成都今天大力推动发展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城市产业
高新区升级
以科技带动经济
上世纪90年代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时期。1991年3月,国务院以国发(1991)12号文批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为国家级开发区。
当时,开发区的“硬”环境迅速提升,全区2.5平方公里(起步区)内,道路、上下水、电力、供气、通讯等公用配套设施已经有了良好基础,高新技术孵化楼建成后,更是为实施“火炬计划”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开发区“四大功能”也逐步发挥,当时提出的目标是要把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实施火炬计划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对外合作的“窗口”和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同年,微机有线电视播控台、光纤测温仪系列产品等火炬项目也完成了入区,光那一年,几个年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先后破土开工。
1996年5月,高新区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从武侯区成建制划入芳草街、肖家河两个街道办事处和桂溪、石羊场两个乡,面积由2.5平方公里增加到47平方公里。如今的高新区,已经从最初的入孵企业30家,到现在聚集“千家企业、万名创业人”,在孵企业去年实现产值近40亿元,创业型和科技型企业占比达70%,全面引领了成都市的创新力量。
同样得到发展的还有成都汽车制造业,1998年,丰田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四川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成都乃至四川省第一家各方面领先的现代汽车生产企业,也是当时全省最大的工业合资项目,公司的成立为后来成都汽车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的成都还是全国著名的会展名城,有“天下第一会”之称的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更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盛会。1991年前,成都糖酒会采用分散展览的方式进行;从1992年开始,糖酒会首次将市体育中心开辟为中心展区,设置了3128个展棚;从1998年开始,糖酒会的举办地点又迁至拥有4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的沙湾会展中心……糖酒会的举办,也为今天成都会展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优秀范例和丰富经验。
城市环境
全面整治府南河
还“母亲河”整洁与美丽
府南河是成都的“母亲河”,但在上世纪80年代,府南河的污染现象严重,水质开始变差,这一情况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年的论证和准备,1992年3月,中共成都市委全委会决定对府南河实施综合整治,次年1月27日,成都市政府正式批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投入27亿元,从河道整治、污水截流、道路工程、滨河绿化、旧城改造5个方面,对府南河进行了全面治理。当时,新建和加固了河堤42公里,新建改建桥梁18座,新建拦水坝5座、码头12座,疏浚河道16公里,泄洪能力提高了一倍;沿河两岸辟出了25公顷绿地,形成了绿护水、水护城的景观,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还新建了一批颇具特色的园林、人物雕塑、诗篇碑刻、小游园等等,为市民的文化、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了场所……1997年12月,府南河中心地段的综合整治工程竣工,“母亲河”的容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河换新颜锦城春色归”,这是当时《成都晚报》发布的新闻标题。
1998年10月5日,联合国人居中心在阿联酋迪拜举行颁奖仪式,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了“世界人居奖”,该奖项是联合国为嘉奖在人类住区发展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个人和项目而设定的全球最高奖,成都获奖不仅给自身赢得了荣誉,更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城市环境治理范例。
城市交通
双流机场提档升级
高速公路接连通车
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成都交通环境的变化。1993年6月,成都机场先后新开通了直飞新加坡樟宜机场、泰国曼谷机场的国际航线,当年12月成都机场提档升级,被国家批准为国际口岸机场,这意味着成都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对外籍飞机开放。
1995年11月,民航总局批准“成都双流机场”更名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二字的增加,意味着成都机场的发展全面迈入国际化。后来,一条条国际(地区)航线的开通,更是拉近了成都和世界的距离。
除了机场升级之外,1995年9月21日,四川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通车。根据当时公布的信息,公路全长340.2公里,比原有的成渝公路里程缩短98公里,比成渝铁路里程短165公里,全线穿越双洞隧道有5座,其中包括当时国内建成最长的中梁山隧道。
1998年,成绵高速通车。1999年,成雅(乐)高速和机场高速通车。尤其是机场高速,当时被称为“天府第一路”,为经航空港进出川的中外客人提供了安全、快捷、美观的快速通道。
目光拉回中心城区,1990年二环路正式启动建设。当时这条新建的二环路是我市总体规划中一条重要的货运交通干线,长28.527公里,路宽40米(火车北站至高笋塘段为50米),有6座立交桥,随后经过4年的艰苦建设,于1994年9月30日全线竣工。
而在1996年,运行了35年的无轨电车退出运营,新型公交汽车开始服务市民,成都的5条电车电线,演变成了55、56、47、64、65路公交车。
城市记忆
“成都保卫战”
牵动全国球迷的心
上世纪90年代,要说老百姓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那阵喊遍全国的“雄起”声。那时候成都被称为“金牌球市”,成体中心不仅掀起了“黄色飓风”,还被选为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的主战场。
在1995年,四川全兴队表现平平,最后阶段深陷降级泥潭,主帅余东风被球迷铺天盖地的“下课”声包围。时任《足球》报总编辑的严俊君振臂一呼“保卫成都”,四川球迷群起响应。
11月19日联赛最后一轮,全兴队主场迎战八一队,必须赢球才能保级。在很多人眼里,这不仅是全兴队的保级之战,更是整个成都球市的保卫之战。这场比赛轰动全国,连陕西、广西、上海、河北等地的球迷都专程赶到成都,给全兴队加油助威,其中西安球迷亮出“西部球迷是一家,保卫成都靠大家”、广西球迷打起“保卫西部甲A阵地”,连远道而来的河北球迷也拉起了“河北球迷与全兴队同在!”
不过,八一队并非“软柿子”,在郝海东、胡云峰等球星的轮番攻击下,全兴队门前风声鹤唳、险象环生。直到下半场第27分钟,“黑蝴蝶”马麦罗右路传球,中锋翟飙一记头球得分,才为全兴队取得领先。最终,1:0的比分保持到比赛结束,川军成功保级。
比赛结束的哨声吹响时,全场球迷的情绪达到高潮,大家齐声高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凯旋进行曲》和根据《康定情歌》改编的《川队情歌》,“胖哥”沈立新掩面而泣的镜头更是打动人心,后来还被编入央视《天下足球》的片头。
“成都保卫战”胜利后,成都球市急剧升温,成都一度成为全国球迷心中的“圣地”。1996年,连球王马拉多纳都率领博卡青年队来到成都,在成体中心与全兴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AC米兰、桑普多利亚等世界强队也纷纷拜访蓉城。